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机关党委  >  学习园地

惟愿天下粮满仓——记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程式华

日期:2020-11-27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 【字号: 打印本页
  

        金秋十月,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在哈尔滨开幕,一个名为“万象优111”的籼稻品种从来自8个国家的726份稻米中脱颖而出,力压泰国香米等知名品种,获评籼米组金奖。它的培育者就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主任、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研究员。 

  1986年,程式华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进入了杂交水稻遗传育种课题组,由此开始了他与水稻的毕生缘分。 

迎难而上  破解两系杂交稻育种难题 

  鉴于三系杂交稻产量徘徊的情况,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一直在探索新的育种途径。两系杂交稻是利用光温敏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稻,在理论上更易于选配出杂种优势更强、增产潜力更大的杂交稻新组合,其研究和利用一直受到水稻界的重视。 

  1989年,在老师孙宗修的指导下,程式华开创性地应用人工气候箱鉴定和大田分期播种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两系杂交稻在我国南方稻区生长季节气候异常时出现的育性波动等现象做出了科学解释,提出了实用性籼稻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变光温反应的理想模式。这项研究结果是我国在基础研究中具有独创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之一。 

  2010年,“水稻重要种质创新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成果鉴定的院士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工作是我国农学领域长期坚持研究而取得的系统性、标志性成果,对提升我国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成果凝聚了水稻所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的心血,20多年来,他们像接力赛一样,一棒接着一棒地坚持完成了整个项目。作为整个“接力赛”过程中的第一棒,程式华开创性地提出杂交稻育种相关重要概念和理想模式,为后来的创新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扎根田间  发掘水稻增产潜力新途径 

  为实现水稻单产的突破,继续保持我国水稻育种的世界领先水平,1996年农业部启动了“中国超级稻育种”项目。程式华从超级稻育种亲本选配出发,扎根田间、埋头苦干,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中间型亲本培育超级稻的理论和技术,并育成超级杂交稻组合“协优9308”,形成了一套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在浙江省进行大面积推广。2000年,“协优9308”在新昌县百亩片平均亩产达到790公斤,其中高产田块亩产高达818.8公斤,创浙江水稻单产历史新高。“协优9308”在生产上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000多万亩,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0多亿元,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三系超级稻品种。 

  2005年,农业部成立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专家组,程式华担任专家组组长。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后期功能型超级稻”育种技术,培育了一批“国稻”系列超级稻,及时解决了当时国内水稻品种产量徘徊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要求逐渐上升到吃得健康安全的层次,对超级稻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程式华带领团队充分调研百姓需求,深入田间地头,将水稻育种的目标转向高产优质和绿色,培育出的优质稻品种——“万象优111”在国内各类稻米品评会上多次获奖。 

勇挑重担  构建国家水稻创新体系 

  自“九五”以来,程式华先后主持国家攻关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制订中国水稻发展战略,组织全国水稻育种大协作,为我国水稻连续多年稳产增产提供了科技支撑。 

  2007年底,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成为农业部、财政部首批启动的10个体系之一,程式华被委以水稻体系首席科学家的重任。程式华为这一体系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走基层,下田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边疆垦区,联合了育种、栽培、植保、农机、加工和农经等6大领域包括10位院士在内的49位国内优秀专家,在全国建立了53个综合试验,打造了一支全领域覆盖、全天候支撑、全身心投入的产业科技创新队伍,构建形成了从源头创新到试验示范的完整的产业技术支撑系统,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精耕细作,春华秋实”是研究所的所训,曾担任所长的程式华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坚信,科技人员只要做到埋头学习、埋头苦干、埋头探索,就一定能在科学事业上取得成绩,实现人生的价值。唯有栉风沐雨,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锐意创新的勇气和以身作则的作风,正是程式华耕耘多年不变的宗旨。作为水稻育种队伍中的老党员,他坚信未来要更加脚踏实地践行使命担当,发挥科技优势,为我国水稻育种领域添砖加瓦,为稳定生产、促农增收提供支撑,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力量!